前言
毛主席曾坚定宣告“一定要解放台湾”,却始终未能跨越那道海峡。
这并非伟人智慧不足,而是台湾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它是一道交织着地理天险、外力干预和民心隔阂的历史难题,一场跨越七十余年的战略博弈。
未竟之战
1949年1月31日,西柏坡飘着寒气,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秘密来访。毛主席在木炭火盆旁,第一次向外宾透露了一个深远的战略判断,比起解放西藏,解放台湾的难度要大得多。
彼时,北平刚刚和平解放,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百万雄师即将跨过长江。然而毛主席的眼光,已经穿透战火,投向了东南海疆那个孤悬的岛屿。
蒋介石败局已定,台湾成了其最后的退路。仅仅两个月后,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正式发出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响亮宣言,“解放台湾”的口号第一次震动了世界。
毛主席果断点将,粟裕挂帅,第三野战军厉兵秣马,剑指台湾!一场代号为“攻台作战”的战略筹划全面启动。粟裕麾下的三野是百战雄师,从淮海到渡江,无坚不摧。全军上下士气高昂,期待着一鼓作气,荡平台海。毛主席更在新年贺词中为1950年的解放战争画下重点:“解放台湾”是核心目标!
毛主席审时度势,对粟裕等将领明确指出,解决台湾有三大“关”:台湾海峡这道水墙难突破;美国人要插进来捣乱;美国佬还可能直接下场帮蒋介石。
后来的历史验证了毛主席近乎预见的判断,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第七舰队悍然横陈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雷霆之击,就此硬生生被历史按下了暂停键。
1956年9月30日,印尼总统苏加诺访问北京,在勤政殿向毛主席探询台湾前途。毛主席目光深邃,用一句话描绘了他心中统一的蓝图:台湾会通往北京。
这不是外交辞令,是伟人对国家统一矢志不渝的信念宣示。但台湾问题,也因此成为一代人心中最大的未圆之梦。
2025年“海峡雷霆-2025A”大规模联合战备警巡演练启动。战斗机群密集掠过长空,万吨巨舰破浪前行,登陆部队抢滩夺岛……演习展现的庞大军力投射能力令人瞩目。
外媒普遍解读,这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具备复杂条件下强渡台湾海峡并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的核心能力。
从滩头工事到山区坑道,台当局苦心构筑多年防御体系。目前台军已在全岛建成至少15处导弹阵地,装备了数百枚“雄风”系列反舰导弹。东海岸的花莲佳山基地等战略要塞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其地下化工程甚至宣称可承受大规模轰炸。
除了这些硬件,台湾的地形更给解放行动套上天然枷锁。台湾海峡最窄处也在130公里以上,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暗藏玄机,西部近岸水域普遍水深较浅,尤其在澎湖与台南、台中之间,大片区域水深低于20米,大型运输舰艇和坦克登陆舰吃水不足,强行靠近极可能搁浅。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凶猛的东北季风席卷海峡,最大持续风速常超20米/秒,滔天白浪下,可供有效组织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安全窗口期寥寥无几。
即使军队成功登陆战场,依然面临难以想象的挑战。全台高达78%的人口生活在都市区。台北、新北、高雄、台中等大城市,高楼密集、街巷纵横交错如迷宫。
攻击方可能陷入一场残酷且代价高昂的城市拉锯战,逐栋楼、逐条街争夺。现代战争中,即使面对乌合之众,依托复杂城市地形防御,也会给进攻部队造成巨大的人员与装备损失。更严峻的是,一旦战事开启,台湾海峡必然成为封锁焦点。
台军的反舰导弹和可能的水雷阵将对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构成巨大威胁。同时,以美国为首的“盟友”对华海上通道进行干扰性封锁也绝非天方夜谭。
人心之争,认同撕裂下的统一之路
美国从未放弃“以台制华”战略。近年来,美对台军售常态化、升级化,高级别政客窜台日益频繁。美国的介入绝非“象征性”的,而是企图将台湾打造成一艘围堵中国的不沉航母。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空力量,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变量。美方介入的方式、时机、规模的不同,将对台海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美国长期操弄国际话语权,为其干预行径披上“道义”外衣。更关键的是,它正积极编织对华围堵网络。“印太战略”是其抓手,美拉拢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参与其中。
2024年初,台湾政治大学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引发广泛关注。该调查显示,在18至29岁的台湾青年中,超过70%的受访者选择“维持现状”,明确支持“统一”的不足10%,而认同倾向“台独”立场的比例竟高达30%以上。
这一局面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岛内政治势力持续操弄的恶果。长期以来,“台独”分裂势力利用其政治资源和掌控的教育系统,系统性地推行“去中国化”策略。修改历史教科书、刻意切割台湾与中华文化及历史的联系、污名化大陆发展成就,甚至鼓噪“本土认同”对抗“中国认同”。
这一切导致部分台湾同胞,特别是成长于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之后的几代人,对大陆缺乏了解、心存误解,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感低,对国家统一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认识模糊。
一旦迫不得已以武力方式解决统一问题,解放军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异常沉重的伦理与道义抉择。毛主席当年在炮击金门时,便深感“是否要向同胞开火”的艰难。
在未来的军事行动中,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使得决策者不得不面对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台胞生命损失及财产破坏等现实考量。这也成为“台独”势力企图以此“绑架”和平、挟持民意的筹码。
1945年,毛主席在5月31日的“七大结论”中做了令人震惊的发言。他用极其冷静甚至冷酷的语气,一口气列举了抗战胜利后可能出现的“十七条困难”:国际上被污名化“外国大骂”、国内遭非议“国内大骂”、根据地可能大块沦陷、军队可能承受重大损失、伪军倒向蒋介石、内战爆发、外国干涉、中共不被国际承认、党员流失、党内消极情绪、严重天灾、经济困顿、敌人集结压力、国民党暗杀威胁、党内路线分歧、国际革命力量支援中断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
毛主席直率批评了过去党内存在的盲目乐观思想:“从前我们党内有一个传统,就是讲不得困难,总说敌人是总崩溃,我们是伟大的胜利。”他警告全党:“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应付。”
这震耳发聩的告诫后面,紧接着是对八个方面“光明前途”的辩证分析(如“暂时吃亏,最终胜利”、“东方不亮西方亮”、“没有援助就自力更生”等),确立了正确的奋斗路线。
毛主席在七大上展现的“底线思维”不是消极防御,而是夺取最终胜利的战略基石。恰恰因为对此类极端情况早有预判和准备,中共及其军队虽主动撤离延安,却在困境中爆发出惊人的韧性,迅速组织战略反攻,仅一年后便收复延安。
毛主席原设想“五年左右打倒国民党”,最终三年胜利解放全国。立足最坏准备,激发最大潜能,最终赢得最好结局,这正是毛主席战略思维的精髓。
“能战方能止战,敢打才不会挨打”,这是毛主席战略思维在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真谛。我们不主动选择“武统”,绝非软弱或能力不足。
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图文打卡计划#
翔云优配-配资门户网网站-股票杠杆炒股-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