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陪娃看过不少儿童剧的家长,故宫博物院的《甪端》是少数能让孩子主动要求“再看一遍”的作品。今年暑假,我们第三次坐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的池座里,7排33号的位置视野正好,能清晰看到舞台上每一处细节。
开场时,灯光暗下又骤然亮起,舞台上的红墙金瓦瞬间铺开,仿佛把整个故宫搬到了眼前。甪端的扮演者一出场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一身毛茸茸的瑞兽造型,既有文物里的古朴感,又带着孩童喜欢的灵动。它和其他“国宝角色”互动时,不是生硬的念台词,而是用唱跳和肢体动作讲故事:比如“太和殿的脊兽”会踩着节奏介绍自己的来历,“青铜器”们合唱时,唱腔里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连我家孩子都跟着节奏轻轻晃腿。
中间有段互动特别巧妙:演员扮演的“小宫女”突然从舞台跑下来,邀请观众帮忙“找找被藏起来的文物碎片”。周围的孩子们一下子沸腾了,举着手喊“在这里”,连家长们都忍不住加入进来。这种设计一点不尴尬,反而让我们觉得自己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好像真的在故宫里寻宝。
整场演出最打动人的,是它把“保护文物”这个主题藏得很巧。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甪端和伙伴们的冒险,让孩子们看到“原来这些老物件背后有这么多故事”。散场时,孩子拉着我说:“妈妈,下次来故宫,我要找找甪端是不是真的在屋脊上。”这种从剧里延伸到现实的兴趣,比任何教科书都管用。
听说《甪端2》已经在筹备了,我们肯定会继续追。毕竟能把历史讲得这么有趣,让孩子笑着学到东西的剧,实在太难得。
翔云优配-配资门户网网站-股票杠杆炒股-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